書心健康管理診所|許書華 院長/博士
常聽到患者跟我說:「許醫師,我三餐都在外面吃,這樣是不是很難瘦下來?」現代人生活忙碌,要三餐自己準備,真的非常困難。很多人以為,「外食」就是減肥路上的絆腳石;因為外食,就是高油、高糖及高熱量的代名詞。身為專業減重醫師,我想先給大家一個定心丸:「減肥,真的不需要把自己逼到絕境,外食族也有成功減重的權利!」
關鍵不在於你「是否」常吃外食,而在於你「如何」選擇。其實,只要掌握幾個核心觀念,學會看懂食物的「真面目」,外食也能成為減重路上的好幫手,而不是絆腳石。更重要的是,我會從根本告訴你,為什麼有些人只是「吃錯」,卻導致「激素失衡」,讓你減重一直停滯不前。
為什麼你的「減重」總是失敗?破解4大隱藏外食地雷
很多人覺得自己吃得「很清淡」,例如只吃一碗麵、一份沙拉,或是一顆麵包配牛奶,體重卻始終不動如山,甚至還直線上升。很可能是因為你踩到以下4個外食族最容易誤觸的地雷:
地雷1:『勾芡』的陷阱
你是不是也覺得,吃羹麵、酸辣湯很有飽足感?或者吃沙拉時,一定要淋上滿滿的凱薩醬或千島醬才對味?這些濃稠的醬汁和湯品,就是減肥的大魔王。勾芡(如羹湯、燴飯)本身就是高GI的精製澱粉,會讓你的血糖快速飆升,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,進而促進脂肪合成。而美乃滋為基底的沙拉醬,更是大量油脂和糖調製而成,一小匙的熱量可能就遠遠超過你的想像。
地雷2:『澱粉』的堆積
你以為你只吃了「滷味」一項,但裡面是不是有夾甜不辣、豬血糕和米腸?或是,你點了「三鮮炒麵」,以為有菜有肉營養很均衡?這些其實都是「澱粉+澱粉」的可怕組合。炒麵的麵體本身就是精製澱粉,在烹煮過程還會吸滿油脂;而那些加工火鍋料,更是澱粉與添加物的綜合。你以為吃了很多「料」,其實只是吃下大量的碳水化合物,真正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卻少得可憐。
地雷3:『烹調方式』決定熱量密度
同樣是雞肉,「清蒸」和「酥炸」的料理方式會讓熱量天差地別。外食為了追求美味,常會使用「油炸」、「快炒」與「紅燒」等料理方式,這些烹調手法會讓食材吸附大量油脂,熱量瞬間翻倍。許多人會選擇自助餐,認為可以看到「原型食物」,但自助餐的青菜,為了保持色澤翠綠,往往會先「過油」,導致你吃進去的蔬菜,油脂含量比肉還多。
地雷4:『健康假象』的加工食品
在「外食選擇」中,很多人會被「看起來很健康」的食物迷惑。例如:運動飲料、蔬果汁或標榜「低脂」的水果優格。但仔細看營養標示,這些食物為了口感,往往添加大量的糖、鹽或人工香料。蔬果汁也過濾掉寶貴的膳食纖維,而只剩下果糖;低脂優格更可能加入更多的糖來彌補風味。這些食物,反而會讓你越吃越餓,血糖波動更劇烈。
「減肥外食菜單」怎麼搭配?掌握3大黃金原則
了解外食隱藏地雷後,我們該如何應對?其實,只要掌握以下3大黃金原則,就能在外食的叢林中,找到一條安全又有效的減重路徑。
黃金原則1:選擇「原型食物」,拒絕「加工食品」
這也是我在門診不斷強調的觀念。「原型食物」就是「看得出它原本長相」的食物。
- 澱粉可以選:地瓜、馬鈴薯、糙米飯、五穀飯、玉米。(優於:麵包、麵條、白米飯、水餃皮)
- 蛋白質可以選:雞蛋、雞胸肉、魚肉、蝦仁、豆腐、無糖豆漿。(優於:香腸、貢丸、甜不辣、百頁豆腐)
- 蔬菜可以選:各式顏色葉菜類、菇類、海帶。(優於:酸菜、醃製醬瓜)
黃金原則2:掌握「進食順序」,穩定血糖是關鍵
吃東西的順序,會直接影響血糖和飽足感。我建議的「減肥外食」進食順序是:
- 水(或清湯):餐前先喝 300~500cc 的水或無油清湯,增加飽足感。
- 蔬菜(膳食纖維): 蔬菜中的纖維能再次延緩血糖上升。
- 蛋白質(肉/蛋):先吃蛋白質,能有效刺激飽足感激素(如PYY),並減緩後續醣類的吸收速度。
- 澱粉(飯/麵):最後才吃碳水化合物。此時可能已經半飽,自然能減少澱粉的攝取量。
這個順序的重點在於「穩定血糖」,避免胰島素快速飆升,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便當,順序吃對了,就比較不容易囤積脂肪。
黃金原則3:挑選「烹調方式」,聰明避油
點餐時,請在心中建立烹調方式的優先順序:可以優先選擇清蒸、水煮、滷(非滷汁拌飯)、涼拌或燉;煎和炒可以放在第二選擇,可避開油炸、勾芡、糖醋和三杯的料理方式。如果真的避不開,例如自助餐的炒青菜,也可以準備一碗熱水或清湯,「過水」瀝掉多餘的油脂和鹽分。別覺得麻煩,這個小動作至少能幫你減少 1/3 的熱量攝取。
忙碌救星!「超商減肥外食」與「省錢減肥外食」實戰攻略
我知道大家需要更具體的「菜單」。針對最常見的兩種外食情境:便利商店和路邊小吃店,我也幫大家整理了實戰攻略:
情境一:「超商減肥外食」怎麼搭?
便利商店是外食族的好朋友,只要選對,它就是你的「減脂神隊友」。
- 早餐組合:
- (A)無糖豆漿 + 茶葉蛋2 + 小地瓜1
- (B)無糖優格 + 溫泉蛋1 + 綜合堅果1小包
- 午/晚餐組合:
- (A)即食雞胸肉 + 生菜沙拉(醬汁只加1/3或自備油醋) + 關東煮(選白蘿蔔、香菇、豆腐)
- (B)鹽水毛豆 + 鮭魚/鯖魚(烤的或蒸的) + 一小盒水果
- NG 選擇: 絕對要避開的是超商的飯糰(高GI)、三明治(沙拉醬過多)、麵包(高糖油)、以及任何含糖飲料。
情境二:「省錢減肥外食」怎麼吃?
預算有限,一樣可以吃得健康。
- 自助餐攻略:
- 選對飯: 堅持「半碗」五穀飯或糙米飯。
- 選對主菜: 選擇清蒸魚、滷雞腿(去皮)、白斬雞、滷豆腐。避開炸排骨、糖醋里肌。
- 選對配菜: 選擇 2-3 樣「不同顏色」的蔬菜,優先選涼拌或清炒的(如涼拌海帶絲、燙花椰菜)。
- 必備動作: 「過水」去油。
- 小吃店/麵攤攻略:
- 麵類: 選擇「湯麵」優於「乾麵」(乾麵的醬汁油量很驚人)。如果真的想吃乾麵,請老闆「醬料減半、不要加油蔥酥」。
- 湯類: 選擇清湯(如蛋花湯、青菜豆腐湯),避開勾芡的羹湯(如肉羹湯、酸辣湯)和濃湯(如玉米濃湯)。
- 必點小菜: 這是關鍵!點一盤「燙青菜」(不要淋肉燥,改淋醬油膏)、一份「滷豆腐」或「豆乾」、「滷蛋」。用這些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來取代部分麵食。
許書華院長提醒:減重總是卡關,你可能需要內在激素平衡
如果你嚴格執行飲食控制、也增加運動量,減重計畫依然停滯不前,甚至有疲勞、情緒低落、皮膚變差和睡眠障礙等問題出現,這時候問題可能不只出在卡路里,而是你的「內分泌系統」,也就是「激素」失衡了。
- 壓力型肥胖:長期壓力導致「皮質醇」過高,讓你特別想吃高糖及高油食物,且脂肪容易囤積在腹部。
- 胰島素阻抗:長期高糖飲食,讓細胞對「胰島素」不再敏感,身體只好分泌更多胰島素,導致脂肪儲存效率更高。
- 雌激素失衡:女性的雌激素波動,也可能影響脂肪分布和新陳代謝。
減重,從來不是「少吃多動」四個字這麼簡單。它是複雜的生理過程,需要全方位的評估。請記住,選擇原型食物、掌握進食順序、避開高油烹調,是你最基本的三個護身符。無論是超商或自助餐,你都絕對有能力為自己搭配出健康的一餐。
其實身體內的胰島素、瘦素、皮質醇、褪黑激素、血清素和腸道激素,無時無刻都在影響你的食慾、代謝與脂肪囤積。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肥胖症專科醫師─許書華博士,專注於「360度全方位激素瘦身法」,透過精準評估,從飲食、睡眠、壓力、運動和腸道健康等多方面進行評估與調整,重塑激素平衡,啟動身體自癒力,開啟一場完美的改腦行動!讓你不挨餓、不辛苦,真正改善體質,瘦得健康不復胖!
如果你嘗試了各種方法,仍然在減重的路上感到迷惘、停滯,甚至影響到身心健康,別忘了,「書心健康管理診所」的專業團隊在這裡。讓我們透過「360度激素平衡減重療程」,陪你一起找出問題的根源,用最科學、最健康的方式,找回你應有的輕盈與自信。